22 October 2010

Simpsons opening by BANKSY



我可以說什麼呢...
日前才說起關於艾未未在 TATE MODERN 的作品"葵花籽"的看法,現在輪到剛發片不久 BANKSY 參與製作的 Simpsons 片頭。
一切來得太巧合了吧?!
不是艾未未跟 BANKSY 有路的話,這不算天意可以算什麼 ?

16 October 2010

艾未未的葵花籽@TATE

Tate Mordern 的 Turbine Hall 是一個奇蹟的空間。偌大的地方任由藝術家發揮,在香港這幾乎是不能想像的奢侈。

這次由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操刀,用上億計的陶瓷仿製葵花籽把一大片的 Turbine Hall 填滿。其壯觀相信難以言喻,多希望可以到那裡親身感受,想像那情景應該跟史高治叔叔在金錢海游泳差不多(史高治叔叔是否已經很 out?... 沒有所謂吧,從來都不是 in)。正打算叫身在英國的朋友去玩玩,影些相給我看,怎料才開了三天就因為健康及安全理由禁止遊人進入該片葵花籽,改為只可遠觀而不可竊玩。TATE MODERN 解釋說是因為遊人在那片葵花籽上走/跑/玩時,陶瓷葵花籽會釋出陶瓷塵,這些塵可對遊人和工作人員造成健康影響。館方和艾未未商議過後決定限制藝術品的展出方式,暫時未有對策,也未知會否再對外開放。英國一向都是一個崇尚健康及安全的地方,有說已近乎病態的程度。我不是專家,也不知道他們訂立的準則是否合理。不過這件事再,加上艾未未這件作品的背景,就引發起我一連串的聯想。或者,這一切都在艾未未計算之內哩 !

說我的想法之前,想先談談在 TATE 的 facebook 看見有人問為什麼一片陶瓷仿製葵花籽是藝術。這是一個好問題,而答案也因人而異,因為自杜象 (Duchamp) 開始西方社會對藝術的定義已變得相當模糊。杜象認為創作並不只是藝術家的個人的行為,因為在觀眾解拆和分析藝術品時才是藝術品跟現實接通的時候,藝術家和觀眾並不能分開,創作是兩者加在一起的行為。概念藝術就在這之上萌芽。概念藝術一種著重意念表達和分析的手法,藝術品的體裁只是意念的具體表現,最重要是創作者和觀眾之間一種智慧上的角力。這是否藝術就看觀者對藝術的定義,在我而言我是接受的。

回到艾未未的葵花籽,只看看我在文末附上的短片,就發現這作品其實充斥著隱喻和符號。其中有些艾未未在短片中已略有提及,例如毛澤東時代有毛主席是紅太陽人民是向日葵之說。當我們走進那一片葵花籽,一步一步踏在它們之上感受那種有趣的喜悅時,當中的含意真的耐人尋味。但我更在意的是另一方面的解讀,想是因為本科的關係,對於製造過程我都很感興趣,對這片葵花籽的製作也相當好奇。跟據短片,這片葵花籽海都出自中國的景德鎮,一個以陶瓷出名的地方。這些陶瓷葵花籽都以傳統的手法製作,而且每一顆都由人手上色,每一顆都獨一無二,每一顆都是藝術結晶... 我們這麼以為。當我們看著那些製作工人一排一排的坐在長枱,替那些燒好的葵花籽逐一上色,這畫面跟我們想像的藝術創作相距多遠 ? 以生產綫來形容是否更合適 ? 片中較後的一幕艾未未問一個參與的工人是否高興,那工人高興地回答最好多點這樣的工作,這次她賺了兩三千塊錢哩 ! 最後這些葵花籽一大包一大包的送到 TATE MODERN ,被小心翼翼地舖在 TURBINE HALL。

這一切都顯得充滿反差,卻也來得自然不過。因為這都不斷地在身邊發生,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都活在當中。我們活在一個疏離的世界。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至於它們來自哪裡,也就只有烙在不顯眼地方的一個 MADE IN CHINA 。誰人有份製造,跟本不到我們去知道,我們也沒有興趣知道。而製作的人也顧不了他們製作的東西都那裡去了,又賣給什麼人,有時製作過程被分散得他們跟本連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反正有工資便很好了。這一連串的想法在鬧出健康安全問題之後更加強烈。有產品含鉛什麼有毒什麼的新聞屢見不鮮,我們都第一時間想到停止使用那些產品,加強檢驗或禁止它們入口便可以了,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製作者們的健康和安全呢 ? (我自問沒有做到) 加上近來上學讀到馬克思的商品崇拜 (fetishism of commodities),這一切都令我有很深的感受。雖然我不知道我的解讀是否艾未未本人的意圖,但我選擇相信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什至相信他跟 TATE 使用了英國對健康安全的崇拜來玩一記黑色幽默。即使這不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也只好說成是"天公造美",把所有東西以最完美的手法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