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ember 2010

The Plane and the Pigeon

















A piece of snow white A4;
With a few folds, a plane was formed;
Follow the swing of your hand, it took off without the sneering roar;
Yet, the humiliation was so hard to chew, when it is so well-formed.

The iron cage was cracked open;
The pigeon flied off, ran for its freedom;
It dropped a bomb on my head, and I was absolutely shaken;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the forever wisdom.

So tiny, dissipate like dust powder;
So light, float like a feather;
We are none for the other;
We are one under the ether.

22 October 2010

Simpsons opening by BANKSY



我可以說什麼呢...
日前才說起關於艾未未在 TATE MODERN 的作品"葵花籽"的看法,現在輪到剛發片不久 BANKSY 參與製作的 Simpsons 片頭。
一切來得太巧合了吧?!
不是艾未未跟 BANKSY 有路的話,這不算天意可以算什麼 ?

16 October 2010

艾未未的葵花籽@TATE

Tate Mordern 的 Turbine Hall 是一個奇蹟的空間。偌大的地方任由藝術家發揮,在香港這幾乎是不能想像的奢侈。

這次由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操刀,用上億計的陶瓷仿製葵花籽把一大片的 Turbine Hall 填滿。其壯觀相信難以言喻,多希望可以到那裡親身感受,想像那情景應該跟史高治叔叔在金錢海游泳差不多(史高治叔叔是否已經很 out?... 沒有所謂吧,從來都不是 in)。正打算叫身在英國的朋友去玩玩,影些相給我看,怎料才開了三天就因為健康及安全理由禁止遊人進入該片葵花籽,改為只可遠觀而不可竊玩。TATE MODERN 解釋說是因為遊人在那片葵花籽上走/跑/玩時,陶瓷葵花籽會釋出陶瓷塵,這些塵可對遊人和工作人員造成健康影響。館方和艾未未商議過後決定限制藝術品的展出方式,暫時未有對策,也未知會否再對外開放。英國一向都是一個崇尚健康及安全的地方,有說已近乎病態的程度。我不是專家,也不知道他們訂立的準則是否合理。不過這件事再,加上艾未未這件作品的背景,就引發起我一連串的聯想。或者,這一切都在艾未未計算之內哩 !

說我的想法之前,想先談談在 TATE 的 facebook 看見有人問為什麼一片陶瓷仿製葵花籽是藝術。這是一個好問題,而答案也因人而異,因為自杜象 (Duchamp) 開始西方社會對藝術的定義已變得相當模糊。杜象認為創作並不只是藝術家的個人的行為,因為在觀眾解拆和分析藝術品時才是藝術品跟現實接通的時候,藝術家和觀眾並不能分開,創作是兩者加在一起的行為。概念藝術就在這之上萌芽。概念藝術一種著重意念表達和分析的手法,藝術品的體裁只是意念的具體表現,最重要是創作者和觀眾之間一種智慧上的角力。這是否藝術就看觀者對藝術的定義,在我而言我是接受的。

回到艾未未的葵花籽,只看看我在文末附上的短片,就發現這作品其實充斥著隱喻和符號。其中有些艾未未在短片中已略有提及,例如毛澤東時代有毛主席是紅太陽人民是向日葵之說。當我們走進那一片葵花籽,一步一步踏在它們之上感受那種有趣的喜悅時,當中的含意真的耐人尋味。但我更在意的是另一方面的解讀,想是因為本科的關係,對於製造過程我都很感興趣,對這片葵花籽的製作也相當好奇。跟據短片,這片葵花籽海都出自中國的景德鎮,一個以陶瓷出名的地方。這些陶瓷葵花籽都以傳統的手法製作,而且每一顆都由人手上色,每一顆都獨一無二,每一顆都是藝術結晶... 我們這麼以為。當我們看著那些製作工人一排一排的坐在長枱,替那些燒好的葵花籽逐一上色,這畫面跟我們想像的藝術創作相距多遠 ? 以生產綫來形容是否更合適 ? 片中較後的一幕艾未未問一個參與的工人是否高興,那工人高興地回答最好多點這樣的工作,這次她賺了兩三千塊錢哩 ! 最後這些葵花籽一大包一大包的送到 TATE MODERN ,被小心翼翼地舖在 TURBINE HALL。

這一切都顯得充滿反差,卻也來得自然不過。因為這都不斷地在身邊發生,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都活在當中。我們活在一個疏離的世界。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至於它們來自哪裡,也就只有烙在不顯眼地方的一個 MADE IN CHINA 。誰人有份製造,跟本不到我們去知道,我們也沒有興趣知道。而製作的人也顧不了他們製作的東西都那裡去了,又賣給什麼人,有時製作過程被分散得他們跟本連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反正有工資便很好了。這一連串的想法在鬧出健康安全問題之後更加強烈。有產品含鉛什麼有毒什麼的新聞屢見不鮮,我們都第一時間想到停止使用那些產品,加強檢驗或禁止它們入口便可以了,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製作者們的健康和安全呢 ? (我自問沒有做到) 加上近來上學讀到馬克思的商品崇拜 (fetishism of commodities),這一切都令我有很深的感受。雖然我不知道我的解讀是否艾未未本人的意圖,但我選擇相信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什至相信他跟 TATE 使用了英國對健康安全的崇拜來玩一記黑色幽默。即使這不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也只好說成是"天公造美",把所有東西以最完美的手法表現出來。

25 August 2010

20100823

不要讓對事件的悲傷憤怒轉為對種族國家的仇恨.
不要胡亂傳遞煽動性資訊.
認真分析什麼對事件有幫助, 什麼才對逝者予以一種尊重, 一個公道.

人不只是社會的產物, 人還是'一個人', 不要把某些敗類的行為擴大為該社會每個人的罪.

珍惜自己所有, 也尊重別人所有.

6 June 2010

安徒:「當仁不讓於師」之「哭中大」

又要下筆批評中大,難免尷尬,畢竟還是母校。

但是這所「母校」近來的所作所為,已經令我等中大人感到非常陌生。為了拒絕學生在校園擺放一具雕像而搬出「政治中立」四個大字,如此理屈辭窮地回應,這所大學亦可謂接近自拆招牌的絕路。

高教領導人 有辱斯文

可哀者,不是因為它被批評的餡媚權勢,而是它展露出這一批「高教領導人」的思想是何其混亂,已到達有辱斯文的地步。

大學之為大學的最高原則是學術自由、思想自由。而思想自由的前提正正是容納各種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主張自由表達,互相理性辯論,溝通差異,以追求真理和共識。所以,思想自由的前提正好是鼓勵師生提出不同政治主張,勇於表達,而非迴避爭論,沒有態度。

新亞書院是中大的創校組成書院,它的校訓出自儒家思想的「誠明」。而儒家經典《中庸》對誠的解釋是﹕「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對政治、世局、社會沒有立場態度者,又如何能做到擇善而固執?

事實上,孔孟之道最討厭的其中一類人就是鄉愿。鄉愿指沒有是非觀念,事事刻意討好他人者。鄉愿永遠裝出老實的模樣,事事折中調和,沒有什麼主見,只會維維諾諾附和別人。孔子對鄉愿深惡痛絕,說﹕「鄉愿,德之賊也。」孟子也說﹕「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

中文大學不高舉思想自由的大旗,不以促進學生表達政治見解,提供方便與機會發展成熟政治判斷能力為務,而口口聲聲以政治中立為尚,是否說明它今日已成為一所鄉愿大學?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說學生展示一具雕像,就要審查其是否有違政治中立,它也自身首先破壞了政治中立原則,因為決定何者才符合政治中立、政治中立的標準為何以至由誰去制定執行這些標準,都必然是政治判斷。中大校方公然宣示自己以政治角度考慮學生申請,但所依據的卻是沒有經大學社群公開辯論而達成的那謂「中立」/ 「不中立」的準則,這表明了中大當局恰好不是在實踐政治中立,而是政治性地行使一己的政治判斷。那問題就不是「政治不政治」,而是一種違反大學是理性開放,宏揚思想自由,尋求真理共識之地的「壞的政治」。

雕像館藉口低能

不過,更荒唐的竟是消息指有校方高層認為,此例一開,中大就不能拒絕毛澤東、蔣介石、鄧小平等的雕像擺放,這會使中大成為一所雕像館。有網上的評論直斥這是低能,筆者也想不出理由不同意。因為,這是一種近年香港親建制的保守派不斷重複的滑坡歪理的最拙劣運用。而且,如果中大要忠於自己這套說法,那始作俑者應該是樹立唐君毅像的人,因為唐君毅生前毫不掩飾其反共立場,死後遺作也處處流露他的反共思想。當下中大校園內,親中商賈,愛國權貴的塑像、身影、名號卻也是四處可見,那為了貫徹政治中立,不左不右,為防各式政治立場的象徵物氾濫校園,那是否要來一場全校政治大審查,洗底以示政治中立?還是只許校方招徠權貴放火,不許學生良知點燈?

其實,今日中大校園早已是多元政治立場的象徵並存的地方,如果你在新亞尋得反共孔學偉人的痕迹,在崇基飯堂外的草地一角,你也會發覺那裏默默樹立着左翼理想主義年代的一塊勞動光榮碑。兩者象徵的政治立場和思想各異,但同時是各自時代的印證,歷史的印證,承載着各自當年熱烘烘的真實政治。它們出現的時代都有各種政治見解的交鋒爭辯,那些正是中大本身所積聚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大人自豪的一部分。

可是,在什麼時候你會想像,我們會進入一個年代,在沒有交鋒爭辯,沒有是非標準的舖陳闡述下,一頂「政治不中立」的帽子竟然從天而降。這難道不是要毁掉中大幾十年來在人文、文化領域所累積的聲譽和家當?

我要問,這是一個什麼年代?

筆者所認識和受教的中文大學,是由殖民地時代一批有着憂患意識、文化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學者,努力向殖民當局,爭取宏揚民族文化使命而創立的。中大的誕生,本來就是一種政治產物。憂患和苦難的意識,貫通崇基與新亞,和各各在顛沛流離中避秦居港的學者學人。

而今日日益邁向勞斯萊斯化的中文大學,卻是一所恭逢盛世來臨,在盛世榮耀中翻波逐浪,卻忘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知識分子責任的盛世大學。

事實上,今次在中大校園所樹立的民主女神像,與其說是紀念六四屠殺廿一周年的標誌,不如說是翻開了新的一重意義,紀念中大永恒不滅的一種道高於師的抗議精神。這種精神在《新亞校刊》新八期內由唐君毅先生如此闡述﹕

「同學們固然當尊敬施教的先生,但是尊師必與道相連。道即是理想,師之尊,在其有道,能引導同學向道。故道尤高於師。而一切師友同到道的面前,便立於同一地位,當負同等責任,每人皆可以當仁不讓。只有在大家能重道而又能當仁不讓時,師友之關係以大公之道為媒介而聯絡,而後彼此之感情亦才有堅固的基礎,才可以長久。」

上述這段引文其實是再引自三十九年前新亞一位同學劉美美給當時新亞書院校長及師長的公開信。《中國學生周報》頭版報道,標題〈劉美美哭新亞〉,內容訴說學生深受新亞儒家教導,心深仰慕新亞人人歌頌的「新亞精神」,要同學同擔民族命運,民族前途。但在當時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前後,新亞的師長們卻明哲保身,寂然不動,光讓學生被捕被毆,校方卻保持沉默。連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申請用校內「誠明堂」作為公開論壇場所都不批准。於是,在一片「新亞精神已死!」的批判聲中,劉美美發公開信與師長與校方對質。一時之間,〈哭新亞〉一文震動學壇,傳為佳話。

大學之不朽 中大人的可愛

事實上,民主女神像生於北京學生運動,針對的是強權專制政府,但廿一年後女神像在香港落戶中大的事件,卻同時是針對一貫都有明哲保身的鄉愿傳統,並日益向靠攏權勢方向滑動的大學校方。

「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中大人守持大學精神,代代不滅。二千人護送女神,再次編上一章。將來在永久安放的女神像旁,如能同時在刻石誌上唐君毅以上道高於師的訓誨,及〈哭新亞〉的事蹟,那麼,這所大學四五十年來在苦難與盛世之間的跌宕與嘲弄,也不致全遭荒廢為散失的家當。

這是大學之不朽,也是中大人的可愛。

18 May 2010

致公社兩黨

致 社民連 及 公民黨,

本人是一位80後(我討厭這標籤), 516去了投票, 也努力遊說身邊的家人朋友珍惜投票機會. 對於是次兩黨策劃公投運動深表感謝和尊敬. 雖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改善, 但馬後砲之言對事件沒有幫助, 現在我們必須向前看.

對於投票率這麼低我也相當失望, 亦不想
承認是次運動失敗了, 事實上從很多細節以致從廣義來看, 這次公投運動的結果其實十分正面. 包括兩黨的得票相對之前的選舉其實多了, 年青人的參與增加了, 香港人對政治的意識相對提高了. 所以在我而言這次公投運動是一次很好的全民參與運動, 因為即使是反對或沒有去投票的也被推動去思考今次運動的意義(雖然很多放棄或反對的理由很牽強, 而且到底也應該珍惜投票權, 絕不應該把政治冷感等同於理性和平). 但是從公投運動本身來看, 今次我們的確是輸了, 因為投票率的確沒有達到訂下的數字, 雖然現在的數字絕不能忽視而且絕對有其意義, 但無奈地遊戲規則就是如此.

故此, 我認為有必要
承認公投運動本身的失敗. 但請不要誤會這是放棄, 反之我抱著正面的態度去接受這次失敗. 失敗本身並不可怕, 只怕沒有站起來的決心. 我也相信接受這次的失敗, 對於支持你們(或暫時未支持你們)的人, 尤其是年青一輩將 有著鞭策的作用, 會為他們帶來正面的影響. 我自己絕對能夠接受是次運動的失敗, 這不但不能打擊我, 反之我更有決心, 要檢討和吸取今次的經驗, 更努力去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

另外這兩天留意到你們針對著民主黨及其他泛民對運動的冷淡表示不滿, 對此我行徑我並不同意. 固然我對於他們也很不屑, 完全認同你們的憤怒, 但現在這個責任歸誰已不重要, 而且指責他們也對於你們的形象
帶來負面效果, 只會令不了解的人(可能是你們潛在支持者)認為你們嘗試把責任和視線轉移. 明白的人自然會用選票來表態, 就像我改投你們, 不會把票投給白鴿黨.

從來, 擁抱失敗再站起來更加需要勇氣和決心. 而這次公投運動只是一個開始, 不是一個終結. 在這長跑的起點上, 給他們拌倒了一次又算得上什麼.

或者你們覺得我很天真, 覺得我不懂政治, 這沒有問題, 我只是跟隨自己的心, 對你們說出我的意見.

祝 安康

Cal. 謹上

24 February 2010

The Real Van Gogh

有些人, 被摘下了光環會顯得更耀眼.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梵谷展覽 "The Real Van Gogh: The Artist and His Letters"就把我心目中梵谷的光環給摘了下來.

他沒有經歷正統的藝術訓練, 卻自成一格, 並且啟發了表現主義及許多當代藝術, 是一個天才. 他曾經切掉自己耳朵, 最後往自己胸膛開槍自盡, 是一個瘋子. 這是我一直以來心目中的梵谷, 一個瘋狂的天才. 這種想法令我覺得他像是有著牢不可破的光環, 超越所有凡俗, 是遙不可及的.

我抱著這個心態去看這展覽. 心想這也只是另一個以梵谷之名做勢的賺錢展覽. 不過既然難得遇上, 也去湊湊熱鬧吧. 然而這展覽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 甚至驚喜也不足說明, 可以用狂喜(ecstasy)來形容. 一點也沒有誇張. 我必需說經過這展覽我為自己之前對梵谷的看法感到羞愧. 從此我看到的梵谷再也不一樣.

進入展覽場地, 偌大的展覽堂有一幅梵谷作品旁邊一個放了幾封信件的玻璃櫃, 並有一個簡短的介紹. 看看展場地圖知道共共有7個展區, 每個都不小, 也充斥著很多展品. 心想只是多展品罷了, 沒有什麼了不起, 中間沒興趣的可以略過. 也就不慌不忙慢慢看, 漸漸地進入了狀態, 愈看愈投入. 要不是時間比較緊, 要我待上一天也絕無問題.

這個展覽特別之處是不以梵谷名作以招徠, 其重點在於描述梵谷其人, 而描述的媒介就是他的畫和他的信. 作品和信都被策略地編排好, 他的畫作讓我看見他的作畫技巧上的轉變, 信件(主要是給他弟弟的)則讓我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順著看有如梵谷藝術生涯的紀錄片. 從如何面對學習透視法的困難, 到感到自己描繪動態的不足而不停模仿練習, 再到接觸印象派後使用顏色的改變, 每一個作品每一個轉變都有故事都有原因. 還有一個展櫃特別展出他最愛的書, 他熱愛文學, 廣泛閱讀. 從他的信可知他對文字寫作的執著並不下於畫畫. 信中也可窺見他生活上遇到的喜與憂, 不同的困難, 對各種問題的看法.

慢慢地一個立體的人就呈現眼前. 他再也不是一個超凡的天才. 也更加不是一個瘋子. 他的轉變是不停努力, 不斷思考的結果. 他是一個凡人. 光環摘下了. 取而代之的是無限的尊敬. 他的熱誠, 他的不懈, 他的執著才是他最耀眼的地方.

What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A nonentity or an oddity or a disagreeable person — someone who has and will have no position in society, in short a little lower than the lowest.
Very well — assuming that everything is indeed like that, then through my work I’d like to show what there is in the heart of such an oddity, such a nobody.
This is my ambition, which is based less on resentment than on love in spite of everything, based more on a feeling of serenity than on passion.

Letter 249.
From: Vincent van Gogh
To: Theo van Gogh
Date: The Hague, on or about Friday, 21 July 1882

4 February 2010

沒完沒了的一首詩

藝術家艾老師流傳的詩...

國門拒正虎
南嶺抵北風
京坯平曉波
川府不作人


這首詩早該完結, 它卻像喪屍一樣沒完沒了在啃人, 逼人接句.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啃了, 卻沒有留下名字.
鄙人不才, 斗膽替這詩續接...

國門拒正虎
南嶺抵北風
京坯平曉波
川府不作人
圍連海

但願這詩就此停住. 不要再啃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