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下筆批評中大,難免尷尬,畢竟還是母校。
但是這所「母校」近來的所作所為,已經令我等中大人感到非常陌生。為了拒絕學生在校園擺放一具雕像而搬出「政治中立」四個大字,如此理屈辭窮地回應,這所大學亦可謂接近自拆招牌的絕路。
高教領導人 有辱斯文
可哀者,不是因為它被批評的餡媚權勢,而是它展露出這一批「高教領導人」的思想是何其混亂,已到達有辱斯文的地步。
大學之為大學的最高原則是學術自由、思想自由。而思想自由的前提正正是容納各種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主張自由表達,互相理性辯論,溝通差異,以追求真理和共識。所以,思想自由的前提正好是鼓勵師生提出不同政治主張,勇於表達,而非迴避爭論,沒有態度。
新亞書院是中大的創校組成書院,它的校訓出自儒家思想的「誠明」。而儒家經典《中庸》對誠的解釋是﹕「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對政治、世局、社會沒有立場態度者,又如何能做到擇善而固執?
事實上,孔孟之道最討厭的其中一類人就是鄉愿。鄉愿指沒有是非觀念,事事刻意討好他人者。鄉愿永遠裝出老實的模樣,事事折中調和,沒有什麼主見,只會維維諾諾附和別人。孔子對鄉愿深惡痛絕,說﹕「鄉愿,德之賊也。」孟子也說﹕「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
中文大學不高舉思想自由的大旗,不以促進學生表達政治見解,提供方便與機會發展成熟政治判斷能力為務,而口口聲聲以政治中立為尚,是否說明它今日已成為一所鄉愿大學?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說學生展示一具雕像,就要審查其是否有違政治中立,它也自身首先破壞了政治中立原則,因為決定何者才符合政治中立、政治中立的標準為何以至由誰去制定執行這些標準,都必然是政治判斷。中大校方公然宣示自己以政治角度考慮學生申請,但所依據的卻是沒有經大學社群公開辯論而達成的那謂「中立」/ 「不中立」的準則,這表明了中大當局恰好不是在實踐政治中立,而是政治性地行使一己的政治判斷。那問題就不是「政治不政治」,而是一種違反大學是理性開放,宏揚思想自由,尋求真理共識之地的「壞的政治」。
雕像館藉口低能
不過,更荒唐的竟是消息指有校方高層認為,此例一開,中大就不能拒絕毛澤東、蔣介石、鄧小平等的雕像擺放,這會使中大成為一所雕像館。有網上的評論直斥這是低能,筆者也想不出理由不同意。因為,這是一種近年香港親建制的保守派不斷重複的滑坡歪理的最拙劣運用。而且,如果中大要忠於自己這套說法,那始作俑者應該是樹立唐君毅像的人,因為唐君毅生前毫不掩飾其反共立場,死後遺作也處處流露他的反共思想。當下中大校園內,親中商賈,愛國權貴的塑像、身影、名號卻也是四處可見,那為了貫徹政治中立,不左不右,為防各式政治立場的象徵物氾濫校園,那是否要來一場全校政治大審查,洗底以示政治中立?還是只許校方招徠權貴放火,不許學生良知點燈?
其實,今日中大校園早已是多元政治立場的象徵並存的地方,如果你在新亞尋得反共孔學偉人的痕迹,在崇基飯堂外的草地一角,你也會發覺那裏默默樹立着左翼理想主義年代的一塊勞動光榮碑。兩者象徵的政治立場和思想各異,但同時是各自時代的印證,歷史的印證,承載着各自當年熱烘烘的真實政治。它們出現的時代都有各種政治見解的交鋒爭辯,那些正是中大本身所積聚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大人自豪的一部分。
可是,在什麼時候你會想像,我們會進入一個年代,在沒有交鋒爭辯,沒有是非標準的舖陳闡述下,一頂「政治不中立」的帽子竟然從天而降。這難道不是要毁掉中大幾十年來在人文、文化領域所累積的聲譽和家當?
我要問,這是一個什麼年代?
筆者所認識和受教的中文大學,是由殖民地時代一批有着憂患意識、文化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學者,努力向殖民當局,爭取宏揚民族文化使命而創立的。中大的誕生,本來就是一種政治產物。憂患和苦難的意識,貫通崇基與新亞,和各各在顛沛流離中避秦居港的學者學人。
而今日日益邁向勞斯萊斯化的中文大學,卻是一所恭逢盛世來臨,在盛世榮耀中翻波逐浪,卻忘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知識分子責任的盛世大學。
事實上,今次在中大校園所樹立的民主女神像,與其說是紀念六四屠殺廿一周年的標誌,不如說是翻開了新的一重意義,紀念中大永恒不滅的一種道高於師的抗議精神。這種精神在《新亞校刊》新八期內由唐君毅先生如此闡述﹕
「同學們固然當尊敬施教的先生,但是尊師必與道相連。道即是理想,師之尊,在其有道,能引導同學向道。故道尤高於師。而一切師友同到道的面前,便立於同一地位,當負同等責任,每人皆可以當仁不讓。只有在大家能重道而又能當仁不讓時,師友之關係以大公之道為媒介而聯絡,而後彼此之感情亦才有堅固的基礎,才可以長久。」
上述這段引文其實是再引自三十九年前新亞一位同學劉美美給當時新亞書院校長及師長的公開信。《中國學生周報》頭版報道,標題〈劉美美哭新亞〉,內容訴說學生深受新亞儒家教導,心深仰慕新亞人人歌頌的「新亞精神」,要同學同擔民族命運,民族前途。但在當時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前後,新亞的師長們卻明哲保身,寂然不動,光讓學生被捕被毆,校方卻保持沉默。連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申請用校內「誠明堂」作為公開論壇場所都不批准。於是,在一片「新亞精神已死!」的批判聲中,劉美美發公開信與師長與校方對質。一時之間,〈哭新亞〉一文震動學壇,傳為佳話。
大學之不朽 中大人的可愛
事實上,民主女神像生於北京學生運動,針對的是強權專制政府,但廿一年後女神像在香港落戶中大的事件,卻同時是針對一貫都有明哲保身的鄉愿傳統,並日益向靠攏權勢方向滑動的大學校方。
「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中大人守持大學精神,代代不滅。二千人護送女神,再次編上一章。將來在永久安放的女神像旁,如能同時在刻石誌上唐君毅以上道高於師的訓誨,及〈哭新亞〉的事蹟,那麼,這所大學四五十年來在苦難與盛世之間的跌宕與嘲弄,也不致全遭荒廢為散失的家當。
這是大學之不朽,也是中大人的可愛。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